全本小说网 > 都市小说 > 风起明末 > 第四百四十章 内忧外患

第四百四十章 内忧外患(2 / 2)

“两地的民变都已经安排好了。”

“江西去岁受灾严重,又连遭兵祸,百姓流离失所者众多,各地营镇兵马为驰援南京几乎损失殆尽,使得江西仍然残存着不少的起义军。”

“乡野市井之间民怨积压已久,只需一点火星便可引发燎原之火。”

陈望拿起胡知礼呈递上来的名册,缓缓的审阅着。

这些名册上的人,他都具有印象,情报司此前就已经将不少人的信息呈报上来,眼下这份名单,只是此前那些人的汇总。

名册之上,记载着各路义军,还有他们将要扶植的潜在民变领袖的各样信息。

从年龄,父母、宗族,家境,婚嫁情况,一应俱全。

总人数多少,青壮老弱各有多少,可战之兵,武备多寡也都是详细的记录着。

说完江西之后,胡知礼有些犹豫。

“湖广这边,南部并没有经历过什么太大的灾祸,因此发起民变可能难以掀起风浪。”

“而且江西也有同样的情况,虽然江西能够掀起一场规模超过十万人以上的民变。”

“但是朝廷禁令放开已久,各城各州官绅豪强大练兵马,如今各州县团练已成气,恐怕难以像是孙启运在河南那般势如破竹,一路纵横……”

“我知道。”

陈望抬了抬手,打断了胡知礼的言语。

“所以我也没有将希望寄托于这些民变的身上。”

“今时不同往日。我们需要的——”陈望微微倾身,明亮的眸光在他的跳动,“不过是个师出有名的由头罢了。“

“一个能让我们能够名正言顺,冠冕堂皇进入这两省的由头。”

胡知礼眼神微凝,他是一个聪明人。

只是因为一直以来的惯性思维,让他难以想到很多的东西。

陈望的这一席话,让胡知礼原本有些疑惑的心绪瞬间变得清明了起来。

等到他们大军压入江西、湖广两地之后,到时候战事、情况是什么样子,那还不是他们说的算?

一旁的马玉瑛也同样明白了陈望的意思。

汉中镇的情况,陈望并没有对于马玉瑛有多少的隐瞒。

毕竟马玉瑛,将来是会陪着他一直走下去的人。

所以马玉瑛已经知晓了很多陈望做过的事情。

马玉瑛并不是大门不出,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,在军事指挥上,她的天赋甚至比她的哥哥马远山更为优异,虽然还不足以带领一师之兵,但是能力也足以胜过寻常的营将。

马玉瑛很早便已经从四川到了汉中,婚礼的时间也是因为陈望在外所以耽误了下来。

马玉瑛在汉中镇时,很多时候都呆在汉中镇的中军部分设参谋司内。

因此在战略上的眼光,早已经是今非昔比。

“进入湖广、江西两地容易,但是想要接管这两地确实不甚容易。”

“这些州县的官员不会放任义军入城,同样也不会放任我们入城。”

马玉瑛所说的情况,是如今大明各地的实际情况。

明末之时,因为粮饷短缺的原因,加上军将的纵容,所以大多军纪败坏。

所以在明末的时候,常常流传一句俗语。

贼来如梳,兵来如篦。

篦是用竹制成的梳头用具,中间有梁,两侧有密齿,比旧时木制的梳子更密。

这句话的意思,自然是说官兵搜刮的比贼寇更狠。

所以很多时候,州县的官员会在官兵来到的时候紧闭大门。

陈望当初跟随曹文诏时,很多时候都遇到这种情况。

最为恶劣的是,有一次在山西盂县进剿,军中粮食短缺,他们向盂县要求输送粮食。

盂县不仅不给予粮食,甚至还在城上发炮,打伤了前去要粮的军士。

“现在这些事情……”

往昔不好的回忆涌上心头,陈望眼眸之中的冷意也是越发的深重。

“已经由不得他们了。”

“文官趾高气昂的时代,很快就将过去。”

陈望抬起头,目光向着右侧头去。

右侧的兵器架上,孤悬着一柄宝剑。

黄缎龙纹锦套裹住大半个剑身,唯余一缕剑穗垂落。

阳光透过帷帐照射而下,在镶嵌宝石的剑柄上流转生辉。

“不过,四川还是要出兵。”

陈望点了点地图上六大宣慰司的位置。

“六大宣慰司的整编要加快一些了。”

“石柱编练两师十二营,合计战兵二万四千人。”

“永、保两司同样编练两师十二营,酉阳编练一师,荣美和思南合流,也编练一师。”

“六司底下应该有不少的青壮,不足的兵额,直接征募,征募的标准与汉中镇相仿,不过也需要因地制宜。”

胡知礼计算了一下,回答道。

“六大宣慰司共编六师二十四营,兵额七万两千人,应对四川的变局应该足够了。”

胡知礼沉吟了一下,继而说道。

“不过宣慰司总体的武备不足。”

宣慰司毕竟不是朝廷的正规军,本质上的兵马还是土司的私兵。

所以朝廷不会允许土司拥有太强的实力。

哪怕是石柱这些一直以来都站在朝廷一方的土司,朝廷也只是稍微放宽一些政策。

六大宣慰司的军兵披甲率还不到三成。

很多时候,朝廷征调土司兵后,才会发放盔甲,让他们战时使用。

这也是为什么,历史上秦良玉领土兵三万,却败在了张献忠手下的重要原因。

陈望微微颔首,这确实是一个问题。

羌兵和松潘卫军虽然披甲率同样不高,但是青海蒙古的武备确是颇为精良。

而且李自成也有可能派遣一支偏师与其合流。

若是土司兵的武备太差,恐怕在战场之上伤亡会比较严重。

六大宣慰司的兵马基本都是老卒,纪律严明,同乡同族,善于山地作战,战力彪悍,日后进军西南,无疑是最好的助力。

这样的精卒如果因为缺乏武备白白折损良多,确实太过于可惜。
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