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本小说网 > 都市小说 > 人在大明,无法无天 > 第727章 还是朱元璋看得透

第727章 还是朱元璋看得透(1 / 2)

第727章还是朱元璋看得透

翌日清晨,金陵城的薄雾还未散尽,奉天殿外已站满了等候上朝的文武百官。

朱标身着明黄太子常服,神色沉稳地踏入殿内,身后跟着手捧奏章的陈寒。

殿内顿时安静下来,众臣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落在那一迭厚厚的文书上。

“今日议两事。”朱标开门见山,指尖轻叩御案,“其一,工部将代金券废料统一回收,改作染布、造纸之用;其二,户部试行新式数字记账,与旧法并行。”话音刚落,殿内顿时一片哗然。

“殿下!”户部侍郎郑清卓率先出列,胡须因激动而微颤,“新数字形如鬼画符,孩童都能篡改!空印案殷鉴不远,若小吏在‘三’上添一笔成‘五’,国库亏空何以察觉”

他抖开一卷账册,指着上面墨迹未干的阿拉伯数字,“此等儿戏,岂能用于国事!”

“郑大人此言差矣。”陈寒不疾不徐地展开一卷《防伪数字写法》,示意内侍传给众臣,“新数字笔画连贯,添改必留破绽。譬如‘7’字加横虽似‘9’,但若加盖波纹火印——”他举起一张代金券样本,对着晨光展示,“篡改处会显出裂纹。”

工部刘侍郎冷哼一声:“哨伎俩!祖制用汉字记账千余年,何曾出过乱子”

他身后几名老臣纷纷附和,有人甚至引经据典:“《周礼》有云‘书同文’,岂能因蛮夷数字废祖宗法度”

殿角突然传来清朗笑声。

众人回头,只见朱允熥捧着算盘上前:“刘世叔,您家染坊上月用新式织机省下三百匹纱,账册却写‘叁佰’占去半页纸。”他指尖拨动铜制算珠,“若用‘300’记之,核账时辰能省大半——这可是您师爷亲口所言。”

“你!”刘侍郎涨红了脸。此时通政使徐琏出列:“臣核验过浙江清丈田亩的试验账册。新数字记分项细账,核验效率提升七成。”他展开一卷绢布,“这是用阿拉伯数字编号的田契,与汉字对照,一目了然。”

争论愈烈之际,朱标轻咳一声。殿内霎时寂静,只听他缓声道:“孤提议两法并行。钱粮、军械等关键处仍用大写数字防伪,工程算学则许用新数为辅。”

陈寒适时呈上盖有工部大印的公文:“此例规定,擅改关键数字者以贪墨论处。”

老臣们面面相觑。忽然,兵部尚书王弼捋须道:“老臣倒想起一桩旧事——北疆卫所去年用‘壹贰叁’记箭矢损耗,结果书办将‘贰’误写为‘叁’,多拨了三千支箭。”他意味深长地瞥向郑清卓,“若当时用‘2’‘3’之别,岂会因字形相近生误”

郑清卓语塞,却见陈寒从袖中取出琉璃片:“诸公请看。”

他将琉璃片覆在账册上,阿拉伯数字顿时折射出三重光影,“物理院新制防伪术,篡改即现形。况且——”

他指向殿外候着的匠人,“金陵纸坊已用代金券废料造出新纸,成本仅旧法三成。若拘泥祖制,这些实惠从何而来”

阳光渐炽,照在朱标案前那卷《数字用法例》上。

他提笔蘸墨,在众臣注视下写下朱批:“准试行。着郑爱卿三日内拟细则呈阅。”笔锋一顿,又添道,“代金券废料所得盈余,悉数拨付物理院。”

退朝时,刘侍郎盯着自己袖中露出一角的染坊新账本,上面赫然印着“7.5匹”的字样。

他叹了口气,终究没再出声反对。

夕阳的余晖透过奉天殿的雕窗棂,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陈寒指尖轻叩袖中的琉璃片,清脆的声响惊醒了檐下栖息的麻雀。

“诸位大人所虑极是。”他忽然转向那位须发皆白的老御史,“下官记得三年前通州粮案,胥吏在‘叁’字上添两笔改成‘伍’,多领了两千石赈灾粮”

老御史的象牙笏板“啪”地砸在靴面上。殿角记录起居注的史官笔尖一顿,墨汁在纸页上晕开成乌云状。

“但诸位可曾想过——”陈寒从怀中掏出本蓝皮册子,翻开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贴满市井契书,“民间早有用‘〡〢〣’记数的传统。去岁顺天府核验的田契中,因‘贰’‘叁’字形相近引发的纠纷就有四十七起。”

工部刘侍郎突然冷笑:“陈大人莫要混淆视听!那些是贩夫走卒的粗鄙之法,岂能与朝廷文书相提并论”他袖中滑落半张染坊账本,阿拉伯数字的墨迹还未干透。

“刘世叔此言差矣。”朱允熥从袖中抖出卷泛黄的《九章算术》,“汉代《算数书》就有‘〡〢〣’的记载,宋代《梦溪笔谈》称其为‘算家便用’。”他指尖点着书页边缘的批注,“先贤徐光启更在《农政全书》里用‘3.5亩’记田亩数——难道这些也是粗鄙之法”

殿内霎时一静。老臣们交头接耳间,陈寒注意到郑清卓正偷偷用指甲刮擦柱子上贴的告示——那是户部昨日新颁的《税粮征收例》,关键处全用朱笔标着阿拉伯数字。

“本官并非迂腐之人。”刘侍郎突然提高声量,“但百姓若用此等简单数字立契,奸猾之徒在‘1’后添个‘0’……”他做了个提笔手势,官袍袖口沾着的染缸靛蓝在夕照下格外刺目。